健康科普||失眠症知多少?
2023-07-05 15:58慢性精神二科





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,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,但对睡眠时间和(或)睡眠质量不满意,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。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、睡眠维持困难、日间功能损害。

精神心理因素:重大生活事件刺激,导致情绪激动或不安,甚至持续的精神紧张,都有可能诱发或者导致失眠。过度关注睡眠问题而产生的焦虑不但会加重失眠,甚至也会让失眠持续存在。抑郁、焦虑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常常有失眠。



生理因素:年龄、饥饿、饱胀、疲劳、性激素水平变化、疼痛等也会诱发或导致失眠。
环境因素:睡眠环境的改变,强光、噪音等会影响睡眠。
药物因素:某些药物(如阿托品、甲状腺素)会导致人体兴奋、影响睡眠。
生活行为:饮酒、咖啡、喝茶、玩手机、作息时间不规律都可能扰乱正常的身体节律,导致失眠。
个性特征:追求细节、崇尚完美的性格特征,对健康非常关注等,与失眠的发生也有关系。





1.上床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,30分钟以上才能或仍不能入睡。
2.夜间易醒,醒来2次以上,而后较难再入睡;
3.早上醒得早,比正常起床时间早醒30分钟以上。
4.整晚睡眠时间不足6.5小时。
5.睡眠质量下降,醒来仍感觉困乏,感觉精神没有得到恢复。



1.白天精神状态不佳,感到困倦、疲劳、乏力,想睡觉。
2.工作和学习时,难以集中注意力,犯错次数增加,记忆力下降。
3.情绪不稳,焦虑不安,或容易烦躁、发怒。
4.社交、家务、工作或学习受到影响。




1.正规医院的睡眠门诊
2.如果伴有抑郁或焦虑情绪,甚至行为异常,建议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。

明确病因是治疗失眠的关键,强调综合治疗:睡眠卫生教育,心理治疗、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等,达到改善睡眠质量,增加睡眠有限时间,恢复白天正常工作生活的目的。
睡眠卫生宣教:
1.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。
2.规律进餐,睡前不要过饱或空腹。
3.睡前避免饮茶饮酒、喝咖啡或吸烟。
4.睡前3-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。
5.没有睡意不要上床。
6.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,如看电视、玩手机。
7.白天午睡不超过半小时,甚至避免午睡
8.减少卧床时间。
长期慢性失眠可能导致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,甚至伴有焦虑、抑郁情绪,可寻求专业医生指导使用药物治疗。

失眠的预防主要是避免诱发因素,如: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,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,避免压力过大等。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情况,积极治疗原发疾病,睡眠随之缓解。



审 核:杨 莉
编 辑:陆慧琰

